搜尋此網誌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心理諮商:一條長椅、一群訓練有素的人幫助患者克服憂鬱症



 前言
情緒急症 來臨時,每個人反應都不同,會幹下不少蠢事,差別只在於哪些蠢事是否可以彌補。為避免情緒急症一秒之間改變原有人生,平日就應關注情緒保健與急救。培訓更多的人從事 #心理諮商 ,是很好的方法。
治療方式像是平靜的緩慢呼吸、心理急救術(psychological first aid)、認知行為療法、 友誼長椅(friendship bench) 談話治療(talk-therapy)

 大多數人心理健康問題未得到治療。訓練有素的人可以提供幫助,談話療法便宜且令人驚訝地有效。

每年有6分之1的人患有精神疾病。大多數病例涉及輕度至中度抑鬱或焦慮,一些患者會自行康復。即使是輕微的心理困擾也會影響工作、育兒及身體健康。社交焦慮可能使人「繭居」家中,抑鬱的媽媽很難對嬰幼兒照顧或玩耍,這對嬰幼兒大腦發育至關重要。在英國,大約11%的勞工生病是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遇到這些問題的人,儘管努力工作,平均來說生產力較低。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病情未得到治療,可能變得慢性或嚴重。在富裕的西方國家,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其中3分之2沒有得到任何治療。而精神病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都很少,因此尋求幫助的人必須等待數月。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談話療法作為輕度至中度抑鬱及焦慮的第一線治療方案,可以委託給非醫事人員,一種被稱為「工作重分配」(task shifting)的概念。

英格蘭成立為期1年的訓練營,訓練一批新的談話治療工作者,這些結訓者可以提供認知行為療法(cbt)。蘇格蘭有類似的計劃。加拿大,挪威、紐西蘭及紐約也使用來自英格蘭的想法。紐約在2015年啟動的8.5億美元心理健康計劃,培訓25萬名消防員,警察,教師,店老闆和市民,去發現常見的危險因素及精神疾病的警告信號並做出適當的反應。

非洲辛巴威精神科醫師狄克森・奇邦達(Dixon Chibanda),也是辛巴威僅有的12名精神科醫師之一,他觀察到,非洲某些國家甚至沒有任何精神科醫師,使得憂鬱症患者毫無選擇。與團隊成員集思廣益後,奇邦達找到一個看起來不太可能達成的解決方式,就是「老奶奶」;2006年開始,他與團隊陸續訓練400多名年邁的婦人,在辛巴威70個以上的社區提供免費服務。這項計畫被稱為「友誼長椅」(Friendship Bench),在2017年就幫助3萬多人,除了在非洲實施,也擴展到美國等其他國家。齊班達相信,這有助於在許多地區建立起藍圖,讓居民享有可負擔、高效率的精神健康服務。

有憂鬱症患者曾經提及對心理醫生的排斥感,他提到光是與醫生建立信任就花了兩次的療程;他認為有時候訓練有素的業餘助人工作者更能讓患者卸下心防,訴說出自己心理最真實的恐懼及壓力源。

批評者認為,沒有受過精神病學專業教育的社會工作者,可能會提供質量低劣的服務。然而事實上,大量證據表明,經過適當的監督,訓練有素的業餘人士可以做得很好。貧窮國家的社區衛生工作者,稱為「赤腳醫生」(barefoot doctors),提供基本的產前護理、治療瘧疾及診斷肺炎。赤腳醫生可能不如醫生,但在過去10年中,衣索比亞、盧安達及許多其他貧窮國家的產婦及兒童死亡率急劇下降。

同樣的方法可以用於心理健康。如果有更多的心理困擾者與訓練有素的人進行廉價談話,這將可以改變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心理獲得紓解的唯一實用方法。

 名詞解釋
工作重分配 (task shifting)
意指一項通常由醫師執行的工作,轉移至另一名不同或學歷較低的教育或訓練的醫事人員,或由未接受正規醫學教育但受過特別訓練以執行特定工作者所承擔。工作重分配的現象,不論在是否缺乏醫師人力的國家都會發生。出現工作重分配的主因,是由於合格醫療人員外遷或其它因素產生的人力不足。在醫師人力嚴重短缺的國家,可採用工作重分配來培養健康照護替代人員,執行原屬醫師權限內的工作。

友誼長椅(friendship bench)
團體或機構找個地方置一張長椅。若學生受到霸凌,或成人感到孤單或心理困擾時,他們被鼓勵坐在這張長椅上。受過「談話治療」訓練的人,會去接近和幫助他們。

談話治療(talk-therapy)
談話人要注意處於困境中的人,提供正確的情感支持,並避免常見的錯誤,例如強逼災害倖存者或心理困擾者重述壓力事件。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是為了減低創傷事件引發的初期不適感、與提升短期/長期適應性功能而提出的設計。 可在災難後立即由心理衛生或其他災難應變工作人員執行,用以協助暴露於災難中的成人及孩童、以及相關災難救援人員。

認知行為療法(cbt):
不從單方面看待事物,改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以發掘事物的正面價值。就像當遺失十萬圓而感到壓力時,隨即轉換心情告訴自己「這筆錢不是白白不見,而是替自己消災解厄花掉了」。身心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中也有一種類似的手法,稱為「換框法」(reframing)。

以精神科的專業術語來說,「改變個性必須先改變認知」。

「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全憑個人怎麼想。」(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哈姆雷特》)

「美即是醜惡,醜惡即是美。」(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馬克白》)

成功的人都瞭解這個道理,因此他們就算遺失了錢,也不會一直陷在惋惜的情緒中。例如,有人會將事件當成「把十萬圓捐出去當香油錢」,甚至有人會對此抱著感恩的心情,例如「這些錢替自己消災解厄了」,或是「少了十萬圓,接下來應該有好事要發生了」等。成功的人就是像這樣跳脫事件所帶來的壓力,所以才能隨時保持好心情。

掉了十萬圓後還能馬上感到開心,這一點或許很多人都做不到。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改變認知,就能隨時保持快樂的心情。

這是一種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個性改善方法,今後,當各位在工作上不小心犯錯,或是因為莫名的事情而遭到上司責備時,不妨就嘗試用這種方法來為自己減輕壓力。

詳見gmail 從沙發上起來 Aaron Beck 顛覆了精神病學的世界 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創建人和開發者於 11 月 1 日去世,享年 100 歲



 參考資料
Unprofessional help.Most mental-health problems are untreated. Trained laypeople can help.Talk therapy is cheap and surprisingly effective

Talk is cheap.What disasters reveal about mental-health care.Counselling by amateurs costs little and can work wonders

一條長椅、一群老奶奶幫助患者克服憂鬱症

小學生新奇方式抗欺凌 坐在友誼長椅獲關注幫助。鼓勵學生吐露真相 避免發生悲劇。

UCLA早期心理急救模式。「心理急救操作手冊」全文。

公益工作坊「心理急救術(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催化員訓練工作坊

400名被認為太荒謬的老奶奶 「坐長椅聊天」救回憂鬱症患者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1205/1323559.htm

狄克森.奇邦達: 我為什麼要訓練阿嬤來治療憂鬱症?
https://www.ted.com/talks/dixon_chibanda_why_i_train_grandmothers_to_treat_depression/transcript?language=zh-tw&fbclid=IwAR1fqfAM2wpyW0OZ9yuuzO5gurMRlmPbNyrGOUNjHNTT5PuIb5o20naNAZk




附論:談話治療在海外救難的應用現況

在約旦,國際醫療團(imc)擁有招聘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健康護士的奢侈品。但在大多數遭受內戰,地震或颱風的國家,通常只有一家精神病院和數百萬人口的精神科醫生。對於在災難後飛來飛去的外國醫務人員來說,修補受傷的四肢及止血是很簡單的,但是如何減輕精神痛苦是比較棘手的,尤其是因為醫務人員很少說當地語言。 “我們必須了解他們國家的文化,了解影響他們症狀的因素,”Jabal Amman診所護士Khawla Aljaloudy說。 “如果意大利人說'我已經擁有',我會懷疑是一個嚴重的問題,”imc的臨床心理學家Luana Giardinelli說。她說,在其他文化中,人們可能會對輕度窘迫的症狀說些什麼。
In Jordan imc has the luxury of hiring psychiatrists and mental-health nurses. But in most countries suffering civil wars, earthquakes or typhoons a single mental hospital and a handful of psychiatrists for a population of millions is typically all there is. For foreign medics who fly in after a disaster, mending crushed limbs and stanching bleeding wounds is straightforward. Alleviating mental distress is trickier, not least because the medics seldom speak the local language. “We have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e in their country to understand what affects their symptoms,” says Khawla Aljaloudy, a nurse at the Jabal Amman clinic. “If an Italian says ‘I’m possessed’, I would suspect a serious problem,” says Luana Giardinelli,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at imc. In other cultures, she says, that is what people might say about symptoms of mild distress.

由於救災專家想知道如何快速培訓當地人提供精神保健服務,他們意識到,在很大程度上,非專業人員可能能夠勝任這項工作。 “我們過去常常認為人們需要專業的諮詢,”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朱利安伊頓說,他是災後護理的資深人士。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災難發生後,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通常會翻倍但很少有人需要精神科醫生,大多數人只需要簡單、適當的幫助。這類幫助被稱為「心理急救術」(psychological first aid),它可以在幾個小時內教授。
As disaster-relief experts wondered how quickly to train local people to provide mental-health care, they realised that, for the most part, non-specialists might be able to do the job. “We used to assume that people need professional counselling,” says Julian Eaton of the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a veteran in post-disaster care. But it turned out this was not so. Rates of mental-health problems usually doubled after a calamity. But few people needed a psychiatrist. Most got better with simple, appropriate help that anyone could provide. Known as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it is something that can be taught in a matter of hours.

這場培訓現在是災難發生後頭幾天的標準票價。教師,牧師,理髮師和出租車司機被教導要注意處於困境中的人,提供正確的情感支持,並避免常見的錯誤,例如強逼災害倖存者重述壓力事件。
This training is now standard fare in the first days after a disaster. Teachers, pastors, barbers and taxi-drivers are taught to notice people in distress, to provide the right kind of emotional support, and to avoid common mistakes such as pressing sufferers to recount stressful events.


救災已經教導非專科醫事人員可以接受培訓,去治療輕度至中度抑鬱症和焦慮症,這些患者在任何一年中都會影響15-20%的人。這個用行話稱為「工作重分配」 (task shifting)的想法是“出於必要性”,聯合國難民機構負責人Peter Ventevogel表示。他說,當精神科醫生太少時,他們最好與最需要幫助的人合作,例如自殺。
Disaster relief has taught that non-specialists can be trained to treat mild-to-moderat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hich affect 15-20% of people in any given year. The idea, known in the jargon as “task-shifting”, was “born out of necessity”, says Peter Ventevogel of unhcr, the un’s refugee agency. When psychiatrists are too few, he says, it is best that they work with those most in need, such as the suicidal.

該市精神衛生專員加里貝爾金曾為非洲的衛生項目和海地的救災提供諮詢,他說,像紐約這樣的地方可以向貧窮國家學習精神衛生保健不是合格專家的保留。 “這些都是更聰明的方式,”貝爾金博士說道,他稱友誼長椅為“更高層次的創新”等想法。2015年啟動的8.5億美元心理健康計劃,紐約市計劃培訓25萬名消防員,警察,教師,店老闆和市民,去發現常見的危險因素及精神疾病的警告信號並做出適當的反應。該市還在幫助高危精神疾病群體(如年輕人,無家可歸者,受虐待婦女和移民)的組織中培訓了1200多名工人,以篩查風險並提供諮詢。
Gary Belkin, the city’s mental-health commissioner, who has advised on health projects in Africa and disaster relief in Haiti, says that places like New York can learn from poor countries that mental-health care is not the preserve of qualified specialists. “These are smarter ways,” says Dr Belkin, who calls ideas such as the friendship bench “innovation of a higher order”. As part of an $850m mental-health initiative launched in 2015, New York City has plans to train 250,000 of its firefighters, police officers, teachers, shopkeepers and citizens to spot common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 signs of mental illness and respond appropriately. The city has also trained over 1,200 workers at organisations that help groups at high risk of mental illness (such as young people, the homeless, abused women and immigrants) to screen for risks and provide counselling.

這些模型並非沒有缺點 學員將學習一系列結構化課程,供每個人使用。 Ventevogel先生說,有些人可能像鸚鵡模仿手冊中的短語 在精神科醫生太少的情況下,對新學員進行不完整的監督可能無法排除導致質量差的問題。
Such models are not without drawbacks. Trainees are taught a set of structured sessions, to use for everyone. Some may simply parrot the phrases in the manual, says Mr Ventevogel. Where psychiatrists are too few, patchy supervision of new trainees can fail to weed out problems that lead to poor quality.

英格蘭是標準化談話治療的一個測試案例。它通過培訓數以千計的新治療師來提供一系列統一的會話,從而迅速擴大了對它的訪問。倫敦南岸大學的James Binnie擔心該計劃是一個「治療工廠」,它忽略了影響每個人心理問題的各種個人和社會問題。他說,心理治療是一種關係,所以不能將其簡化為“活性成分”。多倫多大學的David Goldbloom對事情的看法不同。他說,標準化談話療法,可以確保患者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照顧處遇 - 正如他們對任何形式的醫療一樣。“替代療法有點像狂野的西部,”他說。
England is a test case for standardised talk-therapy. It has rapidly expanded access to it by training thousands of new therapists to provide a uniform bundle of sessions. James Binnie of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worries that the programme is a “therapy factory” which ignores the variety of personal and social issues that shape each perso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sychotherapy, he says, is a relationship, so cannot be reduced to separate “active ingredients”. David Goldbloom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sees things differently. He says that standardising talk-therapy ensures that patients get the care they are supposed to get—just as they would with any form of medical treatment. “The alternative is a bit of a Wild West,” he says.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銀髮族老人學:失智被騙被棄養,小心高齡金融剝削2023年8月版

2019年間新北市永和區糾紛很多,那區有很多退休軍公教,因為年金改革聽信銀行理專建議解除定存,買投資險保單。後來因為急需用錢終止保單,結果損失慘重。

在美國有份研究表示,理財能力在50歲中期達到頂峰,之後就會出現惡化。True Link Financial是一家金融服務公司,估計美國每年因經濟剝削使老年人損失30億美元到370億美元之間。

在台灣根據警政署統計,60歲以上老人受騙的人數,5年翻了一倍,以去年受害人數為例,60歲以上老人占了一成四。若統計失智長者相關的民事糾紛,則11年來增加了16倍。

今週刊報導,2004年僅55歲的吳運生開始出現一些怪異舉動,脾氣變得暴躁,甚至懷疑太太劉慧芳想要謀害他,反覆就醫卻沒查出病因。

病後4年,一個陌生人多次來電聯繫,讓封閉多時的吳運生頻繁外出。劉慧芳起初還為丈夫病情好轉,後來才獲知是與電話那頭的陌生人一起合夥投資房地產,一個350萬元的投資計畫,吳運生不但拿出了3百萬元,房子居然還登記在對方的名下,劉慧芳這才驚覺不妙。

「那是被詐騙的第一步。」對一個陌生人投資這樣不合常情的事,讓夫妻起了爭執,吳運生負氣離家出走2個多月。親友協力把吳運生勸回家後,再帶他到台大醫院就醫。

原本一直懷疑是腦部腫瘤,沒有想到家醫科醫師初步診治後,將吳運生轉診到精神科。劉慧芳回憶,當時嚇了一跳,但先生這時才被確診為失智症。

失智,還不是最大的打擊,劉慧芳發現先生離家2個多月間,存款被提領、保險箱中的珠寶被取走、房產被抵押、過戶,前前後後一共被騙走1億1千多萬元。她的10年惡夢就此展開,不斷跑法院、打官司,但失智症幾乎成了「合法」詐騙的掩護。

為什麼這些年長者容易做錯誤的選擇?最主要有4個原因,首先年長者過於仰賴自動化的處理歷程,以至於沒有細心評估利弊。雖然自動化歷程比較不耗費資源,在很多情況下也不會出錯,但若年長者總是仰賴自動化的處理,則當情況特殊時,就容易做了錯誤的決定。

第二個原因,因為年長者用情太深,投入太多情感的元素。很多研究都顯示,年長者在做決定時過於專注在好處,而忽略了可能的壞處。此外,因為年長者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較高,所以容易短視近利,專注在短期內的好處。另外年長者不熟悉複雜的交易機制,只能輕易理解五十歲以上的傳統保險跟直銷那種媽媽型業務的語言,所以那些專業知識欠缺的業務們,靠著人情送禮跟噓寒問暖這種傳統方式,對感情用事、又喜歡別人親切禮貌各種優惠的年長者非常受用。

第三個原因,年長者或老人對於文字的理解能力優於年輕人。但是若有封信是由權威者製作,交到年長者手中,年長者因為相信權威之故有極大可能會照單全收。這就是為什麼詐騙集團喜歡針對高齡者下手,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比較容易被嚇唬,只要說是警察、檢察官,他們很容易就會上鉤。

第四個原因,以年長者錯買地下電台推薦的藥物,傷身又傷財為例。大部分年長者認為健康資訊很重要,對於保健常識、疾病知識、飲食營養之類的資訊需求不亞於長輩對社交與人際的需求。但會主動尋找資訊的老年人並不多,長輩的健康資訊大多是被動接收,或在聊天時隨意提及。比較特別的是,老年人使用電話諮詢的意願普遍比其他年齡層的人高,由於電話諮詢可以讓他們一對一的解決疑惑,比起閱讀,能更快速取得想要知道的資源,因此,正好符合老年人想快速找到答案的需求。而地下電台的推銷方式正好符合長輩的需求,就有可能使老年人不慎買到無效甚至是傷身的藥品。

此外,不少農會、衛生醫療和社教機構也已注意到老年人的健康資訊需求,並舉辦醫療知識推廣等活動,其中,又以農會舉辦的活動,長輩的參與率最高。七成以上的鄉村地區老年人表示曾從農會獲得健康資訊,但從未參與過機構舉辦的活動。


以下是預防方法:
一 銀行要開始學習如何保護脆弱的老年客戶。英國巴克萊銀行使用語音識別來幫助有密碼問題的客戶,同時培訓行員如何發現失智症及經濟剝削的跡象。銀行在道德和合法方面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以及何時對客戶管理財產的能力表示擔憂。最常用於無行為能力人的最後手段是授權書,事先授權家人處理財產,但這可能使他們面臨與老人利益相反的親戚、投機取巧的親戚(opportunistic relatives)的風險。

二 想讓家中老年人維持健康,除了陪他上醫院或提供金援,了解他們的資訊來源並提供正確的健康資訊,也能使阿公阿嬤照顧好自己。下次回到老家時,多和阿嬤聊一下天分擔她的家事,多看看看阿公是不是又錯買了電視上廣告的保健食品,和阿公阿嬤一起解決健康上的大小事,也是種關心的方法

三 不懂的商品不要隨意投資。曾經有中研院院士因投資境外商品鬧出糾紛,打官司時法官認定他是高知識份子,對於金融商品的風險控制能力應該要很好,結果判定下來對他很不利,當年的連動債很多都有這樣的問題。

定存在一些人看來沒辦法賺快錢,現階段保住本金很重要。在財富重分配或資產價格跌落的時候,無形中購買力也就上升。亂買亂投資是最大的風險。

四 社區大學、長青學苑及樂齡學習中心,教人發大財的理財課程總是熱鬧滾滾。老人學、防止老年金融剝削、老年憂鬱、防止囤積症、老人與年輕世代人相處等等,更應該列為課程。

五 跟保護幼童相比,台灣對長者的保護是弱的,例如,性侵害14歲以下兒少是加重其刑,但刑法對詐欺年長者並沒有特別加重其刑。不像美國有些州法,會對老人的詐欺犯,特別加重刑責。建議台灣的刑法可以比照辦理,至少能收到一些嚇阻的作用。

政府目前對高齡議題的投入,比較多的是長照面的問題,但高齡者除了衛生、健康之外,財產安全也很重要。養老金被詐騙光了,會變成台灣社會龐大的負擔,政府相關部會對高齡議題,應該要有更寬廣的思考跟作為。

六 台灣應建立高齡金融剝削資料庫,有資料庫,才知道問題在那裡,如何開出藥方。甚至針對個別金融機構發生高齡金融剝削案,也應該揭露到底哪些商品對老人不利,提供消費者做參考。相信在資訊透明、市場競爭下,金融機構才會積極投入成本,防堵高齡金融剝削。

政府可比照防制洗錢作法,要求金融機構內部訂定一套防制高齡金融剝削機制,提前找出高齡金融剝削的可疑案件。

七 對高齡者訂定「白話契約範本」,讓年長者能看懂並了解金融商品內容。在年長者開立新帳戶或更新帳戶時,必須要求填寫「第二聯絡人」,以便日後做金融交易時,可以聯繫第二聯絡人並取得對方同意。

八 家屬可透過輔助宣告與監護宣告,來保障失智者權益

一個85歲的老父親,因失智症到醫院看診神經內科、精神科已有3年以上的時間,老父親的大兒子,因為覬覦老父親的晚年與建商合建分配到的房子,起了歹心,趁其他兄弟姊妹沒和老父親同住,某天便連哄帶騙帶著老父親到戶政事務所辦理印鑑證明,也請來代書辦理贈與契約,將老父親名下房屋移轉到自已名下,幾個月後其他兄弟姊妹得知這個消息,個個氣憤難耐,便聯合起來控告大哥,利用老父親失智已無行為能力,擅自轉移財產至大哥名下,認為移轉房屋行為無效。

兄弟姊妹提出老父親的就醫紀錄,證明老父親已因失智症而就醫3年,這樣總該認定老父親無法正確做出判斷,移轉房屋行為無效了吧!可最後法官認為老父親的就醫紀錄,並無法證明老父親在「贈與行為當下」處於無意識或精神錯亂,因此移轉房屋行為仍屬有效。且基於失智症是屬漸進性退化的病症,可能有時好時壞的情形,醫生客觀上也很難回到過去的行為當下時間點,判斷失智者的精神狀況是否確實受到失智症影響,或影響程度是否已到無意識或精神錯亂程度。

透過法院的輔助宣告與監護宣告,由法院選任輔助人或監護人來代替並且協助當事人處理法律事務,例如金錢借貸、財產贈與、甚至是買賣不動產等等,都是需要輔助人或監護人的同意才生效,避免欠缺判斷能力而被詐騙或是做出不合理的法律行為。



參考資料
The elderly, cognitive decline and banking

你一定要知道的 銀色財務危機
頒錯獎是誰的錯?談高齡者的無奈

有種病是阿嬤覺得她病了│淺談鄉村老年人的健康資訊尋求行為

於國家文官學院分享。退休財務規劃,避免金融剝削。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老人學:老人住處的選擇2023年8月版

人老了,住處的選擇就要格外注意。有次早上5點半我在台北搭307公車的時候,車上滿滿都是老人,或坐或站,他們要到台大醫院排隊掛號。也見到年長的同事,送他的9旬老父老母去醫院,在學校、住家、他的9旬老父老母住家3處奔波。

在深夜12點半的榮總一樓大廳,坐著一位阿伯,急診室護理師來電通知阿伯可以帶太太出院,阿伯說深夜沒公車無法帶太太出院要求住急診室一晚,護理師說「那坐計程車呢?」阿伯回答說「不考慮我家住淡水太遠沒辦法。」

Quote老父堅持不請看護!兒親自照顧 50歲生日當天過勞死。
許多老人非常節儉,過度省吃儉用,因此也會對子孫有所要求包括孝順照顧不可以外包。這樣的老人經常處於欲求不滿狀態,反而變成子孫的負擔,變成很不可愛的老人,很多老人沒人想親近,這非常悲哀的。

老人的住處可能是超過30年的老宅,住宅機能早已不符老人需求:沒有電梯,沒有無障礙設施,更沒有防止老人摔倒的設施。

東西放進去出不來的裝潢或收納,例如地板、床底、天花板,更加大老人囤積症的機會。

我國高齡住宅的相關法規,目前可分為3大類:

  獎勵興建老人住宅-《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與《促進民間參與老人住宅建設推動方案》等。

二 申請設置與營運管理-《老人福利法》、《老人福利法施行細則》及《老人住宅綜合管理要點》等。

三 實質空間與環境設計-《建築技術規則》中的建築設計施工編「老人住宅專章」,  規定行動不便者之使用設施設計、無障礙設施及《老人住宅基本設施及設備規劃設計規範》等。

《老人福利法》第33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推動適合老人安居之住宅。其應以小規模、融入社區及多機能之原則規劃辦理,並符合住宅或其他相關法令規定。

目前《住宅法》第4條規定,社會住宅應提供至少30%以上「出租」予65歲以上老人。但對老人住宅與社區醫療結合之「醫養結合-社區整合照顧模式」並「未」規定。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COVID-19)延燒,去年(2021)本土病例及境外移入病例總數為1萬6千312人,但加上Omicron疫情來襲,今年(2022)至8月9日確診已經高達478萬4千541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約20.63%。依今年6月16日資料分析,70歲年齡層中的總確診數為13萬8471例、中重症2667例、死亡879例、致死率0.63%;而80歲年齡層之總確診為6萬1318例、中重症3676例、死亡1359例、致死率2.22%;但90多歲年齡層,總確診是1萬5615例,中重症2105例,死亡919例、致死率5.89%。顯見COVID-19對老人、高齡者之生命威脅大。相較於年輕健康人,長者免疫力難免較低、生理機能不能比擬,導致長照機構造成染疫群聚、蔓延傳染病比一般建築物常見。
(出自借鏡日本 改善我國長照機構空調通風3建議,蘇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系名譽教授)

要符合衛福部根據《長期照顧服務法》第24條及30條第2項所訂頒之《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之設立標準》第16條第3項的規定,社區式及住宿式長照機構之建築物需有良好通風及充足光線。
(出自借鏡日本 改善我國長照機構空調通風3建議,蘇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系名譽教授)

我國《109 年度住宿式長期照顧機構評鑑基準》第16項對於安全環境設備規定:
(1)每間寢室都有自然採光、通風,無異味,並配置可調整亮度之照明設備。
(2)公共空間有 50%以上達到自然採光及照明設備,且通風佳,無異味。
(3)公共空間有100%達到自然採光及照明設備,且通風佳,無異味。
上述評核方式/操作說明係採「實地察看」方式實施,就是:
(1)察看機構公共空間和寢室採光、照明設備及通風性是否合宜。
(2)察看機構公共空間係指寢室以外,服務對象可活動的空間(包含走道)。
上述這種採用「察看方法」的評核方式/操作說明到現地評鑑,對長照機構之通風空調似乎容易流於主觀?欠缺使用儀器量測數據及判斷是否合於標準值之依據,建議應更有科學化方法,應建立調查統計數據。
(出自長照機構通風評鑑「我國研究晚15年」日本經驗可如何應用在台灣?蘇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系名譽教授)

借輪椅,實際模擬輪椅進出住處,可以發現有無無障礙設施、坡度是否能推輪椅、輪椅能否進出浴廁。

怎麼樣選擇住處呢?首先選擇鄰近醫院,這樣去醫院比較方便。再來就是附近有傳統市場或便利商店,方便購物。可是有些老人仍然參不透,住在山上及海邊,這樣就很不方便去醫院或購物。

偏鄉短期無法解決資源缺乏的問題,只能採取自保之道,老後別只想著「田園之樂」。

例如有位長輩退休後賣掉台北的房子,搬到苗栗山上大農舍(不知道是否合法),晨觀日出、夜觀星,羨煞不少老同事。沒想到十年後腦溢血,必須經常到醫院復健,山上也找不到居家照顧服務員,打算再搬回台北。但是山上大農舍難脫手,願意出價的也是從兩、三折開始喊。

偏鄉最大的問題是,要照顧的個案住太遠,居服員不願意來。雖然新版支付制度,會針對原民地區與離島,提供加成給付。但由於往返耗時,居服員前進偏鄉的意願還是不高。因此中年之後的居住考量,一定要將長照資源列為選項。

偏鄉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村八分。鄉下因為人口較少,很容易成為別人傳說中的主角。我之前在日本鄉下工作的時候,當時老闆是從外地到那個溫泉區開旅館,為了成為鄰里間傳說中的<好人>,主動修建主要聯外道路。不得不說就算家財萬貫,到別人地盤也是不得不拜碼頭。

屆齡退休人士應考慮「換房子」,不能永遠住在大房子裡,因為體能和金錢都無法負荷。就算已經繳清房貸,各種稅賦和維護屋況的開銷(包括水電瓦斯、修繕費用等)每年仍會從錢包帶走可觀財產。另外居住地區影響生活機能、交通距離,影響去醫院或接受長照的可及性。而不佳屋況則可能會為老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同時也會帶來更多開銷。

有些老人會想,我身上沒有現金,無法搬到其他地方。這時候老人可以把原本的住所賣掉,賣得的錢買小一點、具老人住宅之無障礙機能、近醫院或傳統市場或便利商店的住處。或者老人可以把原本的住所出租出去,將收到的租金拿來租具無障礙機能之住處。或者是老人趁現在檢視自己的財產狀況,不要買一些奇奇怪怪的金融商品及不動產,因為身上的這些錢,可以住長照機構,不連累子女。

另外就是自己住長照機構。過去曾經認為只有壞孩子會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不過現在不再那麼想了。

2003 年,80 歲的齊邦媛獨自一人來到桃園龜山村,勘查還只是樣品屋的長庚養生村。那時,銀髮族住養老院是「子孫不孝」的象徵。載她前往的計程車司機不忍,問:「兒子呢?」齊邦媛回答:「我才 80 歲,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年後,齊邦媛出版傳紀「巨流河」,震動華人世界。這是她獨排眾議,不畏世俗眼光,有如此清明的人生檢視,住到養生村一筆一畫寫下的「生命之書」。

華人的觀念是「在家養老」,視「三代同堂」為家庭幸福圓滿的象徵。但作家齊邦媛認為,現代人已沒有組成大家庭的空間與經濟條件,「沒有大家庭的房子、院子和經濟,何必去扯大家庭的糾葛?」不如找一個適當的地方養老,自己締造理想的晚年生活。

她找到的長庚養生村,構想來自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王永慶探望美國親友時,發現養老機構環境不理想,萌生打造養生村的念頭。他認為,「在家養老」的文化不一定是最完善的,讓長者依自己的意願及條件選擇最後「養生」之地,也許可以創造更理想的晚年生活。

有youtuber主動開箱養生村:不孝?你能接受送父母親去養老院嗎?體驗養老生活 ft.長庚養生村「Men's Game玩物誌」,影片裡面提到房型是3萬元1個月的有中島式廚房;有住戶住了16年。影片底下留言區提到住在這裏好像住在大學城,每天都很精彩, 活到老學到老才是真正的養生。

目前有少數私立科技大學,因少子化致招生困難,而面臨關校、廢校困境。然以其既有的宏偉校舍、土地及完善設施;立法院法制局研究報告(編號R00119A01109,游千慧)曾指出,何不利用其閒置校舍校地,解決高齡者住宅供給不足問題?未來我國人口結構朝「少子化、高齡化」,許多學校勢將面臨招生困難窘境,可能閒置校舍會越來越多?若「未」有效再利用,將是浪費資源。
   

雲林科技大學營建系蘇南教授建議,建立制度將閒置校舍改建成適合「在地老化」的銀髮族住宅,尤其是在「無障礙設計」。除可增加高齡者住宅供給外,也使校舍校地使用更多元化、降低維護成本,並且使老年人及年輕人因生活空間之妥善規劃設計,跨世代交流與共好生活(Life together),成為銀髮族的居住新選項。

另類選擇,住飯店。在美國德州一名64歲的退休老人Terry Robison,仔細比較住養老院跟連鎖飯店的差異後,認為住飯店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最後他選擇入住的中價位、洲際集團旗下連鎖的「假日飯店」(Holiday Inn),長住折扣後每天只要59美元(約新台幣1,815元),相較於養老院平均每日成本為188元美元(約新台幣5,785元),相當於省下將近7成的費用。

老人住飯店在台灣可能是一個趨勢,對飯店業者而言,是一個藍海市場。以「竹湖暐順麗緻」為例,一個月租金1800元,因此住房率能破 9 成。而齊邦媛住的長庚養生村$19,000-$31,500/月,雙人住宿加收$5,000 /月。兩者相較之下,飯店的費用的確是比養生村更有競爭力。

又例如林靖恩目前住在台中林酒店,若以飯店提供的月租方案換算,雙人房平均月租金3萬至6萬元,且住越久折扣越多。

眼光放到中國。養老院增強了日本在中國的軟實力。儘管中日關係不佳,但中國人更重視日本在照顧老人方面的專業知識。

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有2300萬失智症患者  幾乎是澳大利亞人口。在上個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中國期間,中日兩國政府將老年照顧護理列為合作領域。中國有近9分之165歲以上人口,正處於日本1987年的老齡化曲線上。

中國是一個低度信任的社會,但家庭成員間的聯繫比日本更強。在日本,進入機構是很直觀的,只要老年人表現出失智症的跡象,就有幾個被推薦的機構供老年人的孩子去選擇。在中國,由於新聞充滿了致命火災或養老院欺凌的故事,因此老年人的孩子對於是否進入機構這件事是懷疑的。

中國國有投資與日本最大的失智症護理中心,合資成立的企業MCSMedical Care Service)於2014年在上海附近的南通市開設了第一家機構。上個月在天津北部港口開設了第三家機構。MCS計劃在北京,西安甚至南京設置更多機構,這些都是日本戰時大屠殺的地點。

MCS在廣州的機構,除了有書房及麻將桌外,還有一個日式屋頂花園,裡面有長凳、石燈籠及松樹。一些居民拒絕與來訪的日本幹部交談,不過大多數都是務實的,將日本視為良好的服務。

家庭問題比民族主義更令人頭痛。在日本,政府保險涵蓋了大多數養老院的成本。在中國,老人必須出售房產或向小孩尋求幫助,這使得進入機構必須經過多達45個家庭成員的集體決定。

儘管如此,中國超乎外界想像的,更容易接受變革。中國人曾經認為只有壞孩子會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不過,現在不再那麼想了。




參考資料

大安區的房價可以住30年飯店,你願意花多少錢住「退休宅」?一圖看懂租金收費表


【好房網TV】《Sway說》 裝潢秘技 這樣作才好住part2 _全集|Sway主持


現正閱讀 老後生活不能只設想「優雅」,居住地務必列入選擇考量
「我才80歲,有自己的生活要過」齊邦媛在養生村一住 10 年不曾孤單,更活出獨立的樣子

比養老院更便宜 老人退休選住飯店「給小費就搶著服務」

業界苦哈哈,為何「竹湖暐順麗緻」住房率能破 9 成?把飯店變月租套房!

善用閒置校舍,使高齡者住得安全與安心

Old-age homes boost Japan’s soft power in China

60歲才發現存款不夠退休,怎麼辦?華爾街日報:善用這四招,人人都能過上理想老後生活



林斯健「便當教授 #BDPro」背景資料---親切 幽默 風趣 好笑!!!未來置頂文

姓名 : 林斯健 綽號 : 便當教授,#BDPro。  ( 因為搭高鐵南來北往愛吃台鐵便當 ) 學歷 : 國防大學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 Email:u6207341@yahoo.com.tw 現任 : .國立空中大學講師、視訊課程分享人 .法院、區公所調解委員 .人權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