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2010年12月18日刊出一篇文章「The U-Bend of Life」,內容指出,人生的快樂指數呈現U型曲線,青少年成年之後的快樂指數開始一路下滑,平均46歲時達到人生快樂的低谷。步入老年後,快樂程度又逐漸攀升,80歲老人的快樂感受甚至超越18歲的青年。
研究表明,人們在不同年齡段的行為有所不同。老年人爭吵的次數較少,並且能想出更好的解決衝突的辦法。他們更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善於接受不幸,也不太容易生氣。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被要求聽一些據說是在貶低他們的人的錄音。老年人和年輕人都同樣感到悲傷,但老年人不那麼生氣,也不太願意做出判斷,他們認為,正如有人所說,“你不可能一直取悅所有人。”
關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U型曲線有多種理論。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勞拉·卡斯滕森 (Laura Carstensen) 談到“人類獨特的能力,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死亡並監控自己的時間範圍”。她認為,因為老年人知道自己離死亡更近了,所以他們會更好地活在當下。他們開始關注當下重要的事情——比如感受——而不是長期目標。 “當年輕人看到老年人時,他們會想到生命即將結束是多麼可怕。但老年人知道什麼最重要。”例如,她說,“年輕人會去參加雞尾酒會,因為他們可能會遇到對他們將來有用的人,儘管我認識的人實際上並不喜歡參加雞尾酒會。”
人們開始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放棄成為首席執行官或在皇家學院展示照片的希望,並學會滿足於擔任分行副經理,並在教堂慶典上展示自己的水彩畫。美國(未婚)小說家埃德娜·費伯(Edna Ferber)的故事中的一個角色說,“作為一名老處女,就像溺水而死——當你停止掙扎時,這是一種非常令人愉快的感覺。「也許接受衰老本身就是一種解脫。」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評論道:「當我們放棄追求年輕或苗條的努力時,這一天是多麼令人愉快。」
老化的特徵有:
一 嗅覺變得不靈敏,馬鈴薯與蘋果吃起來的味道一模一樣。嚐不出食物的味道,灑上更多有的沒的、更多的鹽。胃口變差,體重會變輕,開始變得不想出門吃飯,也不想去參加社交活動,少了這些活動會增加孤獨感,甚至產生老年憂鬱症。留意有些藥物會改變嗅覺。若發現披薩味道不像披薩,不要因此變得消沉。
二 膠原蛋白、蛋白質流失,全身各處的皮膚開始鬆弛,手臂內側、乳房、陰囊變得下垂。五官上的臉皮開始鬆垮,嘴角開始下垂,面相變得鬱悶。預防方法,做好防曬。
無論 U 型彎的原因是什麼,它都會帶來情感以外的後果。幸福不僅使人快樂,還使人更健康。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約翰·溫曼(John Weinman)監測了一組志願者的壓力水平,然後給他們造成了小傷口。壓力最小的傷口癒合速度是壓力最大的傷口的兩倍。在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謝爾登·科恩(Sheldon Cohen)用感冒和流感病毒感染了人們。他發現,快樂的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較小,而且感染病毒時表現出的疾病症狀也較少。因此,儘管老年人往往不如年輕人健康,但他們的快樂可能有助於抵消他們的脆弱。
快樂的人也更有生產力。奧斯瓦爾德先生和兩位同事尤金尼奧·普羅托(Eugenio Proto)和丹尼爾·斯格羅伊(Daniel Sgroi)通過向一群志願者播放一部有趣的電影來取悅他們,然後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試,並將他們的表現與看過中性電影或根本沒有看過電影的小組進行比較。看過這部搞笑電影的人表現好 12%。這得出兩個結論。首先,如果你打算自願參加一項研究,請選擇經濟學家的實驗,而不是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的實驗。其次,老年人的快樂應該有助於抵消他們因認知能力下降而造成的生產力損失——在世界研究如何應對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時,這一點值得記住。
----
別人的新聞慢慢變成自己的常識,這變化叫做成長;
自己的常識慢慢變成別人的新聞,這變化叫做暴走老人。
暴走老人越來越多惹。芥川獎作家藤原智美寫了一本暴走老人蔚為話題,引起共鳴。
有位老師分享長者有點暴走、有點迷走的例子:
今天一邊在辦座談,一邊依然要處理爸爸的問題,坐完火車改搭高鐵回竹北,稍後第一個也是得去爸媽家。失智的不是爸爸,但最麻煩處理的其實是他。
爸爸常動不動放話說要回雲林定居,我說過多次這種想法的不可行,他偏偏不信。
昨日趁我去花蓮,自行叫車帶媽媽回雲林,還好車輛駕駛是我熟識的朋友,立刻通知我,並一路對兩老關照有加。
果然,攜帶大包小包禮物返鄉,但因事前毫無規劃,完全沒有先跟朋友聯繫,到了雲林才打電話請朋友來飯店見面,結果有的朋友在外地,有的生病住院,有的則因欠缺交通工具根本無法出門。
無人可來和他敘舊,爸爸一整個沮喪暴怒。他從來沒有自己聯繫和處理事務過,一向出一張嘴,以為他大老爺到了飯店,只要通知一下,大家就該來看他,現在才知道過往我們安排行程和聯繫親友有多辛苦。
結果是:一樣禮物都沒有發出去,住了一晚後,今日悻悻然搭車回轉竹北。
年齡越大,自我感知自我察覺能力下降,輿論等常批判「年輕人沒耐力,很容易抓狂」,火藥味十足的中老年人戰力更強。
從1989年到2005年,日本65歲以上的刑法犯增加5倍,現在年輕人都很懂得迴避紛爭的保身技巧,但新老人不懂得溝通,不聽人說話也不承認錯誤,四處發生衝突。
一些老年酸民,每天太閒只能花時間檢查、挑剔他人,成為一個看什麼都不順眼,散發巨大負能量的中年歐吉桑,極其可悲。
年輕人喜歡的長輩,會是投入專業時老練到位,生活時有種悠然餘裕,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吃飯就吃飯,真生氣就生氣的類型。像是個真人,才會是年輕人買帳的人格。
「支持」這種事是互相的。你要年輕人買你的帳,那你有買過年輕人的帳嗎?就是「你有正眼看過年輕人嗎?」台灣的父母長輩往往在出了包,陷入道德劣勢時,就想拿「年資」或「孝順」來壓人,當然不會有說服力,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製造出更多問題。
作家蔡詩萍也觀察到:年輕時的青年才俊,為什麼老了會成為生活重心愈來愈少、視野逐漸變窄、愛說教、自我重複,毫無生命力的無聊阿伯?問題出在「看不到人生有別的可能性」。生氣蓬勃的年輕人和日漸枯竭的老人在一起,身心自然是離得愈來愈遠。
預防方法:
一 善用聽覺等輔具。老人聽力減退,若沒有聽覺輔具,會疑神疑鬼人際關係會變差。聽力退化,會加速失智。airpods pro可以當助聽器,前提是要有iphone
一之一 做好防曬。膠原蛋白、蛋白質流失,全身各處的皮膚開始鬆弛,手臂內側、乳房、陰囊變得下垂。五官上的臉皮開始鬆垮,嘴角開始下垂,面相變得鬱悶。預防方法,做好防曬。
二 睡眠充足。晚上睡覺前少接觸藍光,例如少看電視、少看line或少檢查電子郵件。
三 不斷地肯定周遭美好事物 ,要能在生活中發現讓自己愉快、有成就感的事情,慎防變成老年酸民。不會斤斤計較,就會發現每天都只有快活的事,而且只要有讓自己熱衷的事,就不會煩惱,心情不會老受影響,否則吃再多補藥養生也無效。發現美好事物的方法是拍照及學習。
四 少談憂國憂民的大事,多做讓家人有感的小事。平時對國家大事侃侃而談,回到家卻事事不上心。可以關心宇宙萬物,卻記不住太太或小孩說過的一句話。
五 家人要的是同理,而不是大道理。為家庭付出,就從買菜、倒垃圾、去超市補貨等小事開始。更重要的是得誠心誠意,千萬不可敷衍了事。例如洗手時發現肥皂只剩薄薄一片,就可順便檢查家中的牙膏、棉花棒等日用品剩多少,別忘了去超市補貨。上菜市場買菜,除了清單上的食材,也要考慮家中每個人的飲食需求。
六 中年人要想到生命要有不同的可能性。生活重心愈多元,生命就愈開闊。
---------
超級老人大國的日本社會近年老人成為社會煩惱種子---問題老人、暴走老人、癡呆老人(未必得痴呆症)、變態老人、暴力老人等等,也讓許多人都出面來自我警惕,如作家五木寬之建議老人要有品格,成為被愛的老人,而不是討人厭的老人;沒品的老人會成為年輕人敵視的對象,跟年輕人逐漸斷絕關係。
曾野綾子在1982年就寫了《戒老錄》一書,提醒老人並非頭銜也非資格,千萬別倚老賣老,別自怨自艾,不要認為別人替你做是理所當然,「老」並不等於有權利要求別人替你做事等等,至少做到不要變成連子孫都避之唯恐不及。
老人年齡越大,自我感知及自我察覺能力下降,以致不斷在公共空間說教或大開腿。提升自我感知的方法就是談戀愛,再次學會怎麼體貼人,不過這就鼓勵部分老人們談不倫戀惹。
面對這樣的社會,需要一些如作家五木寬之等所提倡的,不依賴年輕人、老人相互扶持的「新老人思想」之類的新熟年主義才行。
我跟朋友們的新熟年主義:不暴走、不教訓人
我的新熟年主義,則是盡量當可愛的熟年,不要因為自己有點年紀,就開始教訓人。
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好友大澤說,他唯一的座右銘是「不要教訓年輕人」,不要倚老賣老,到處抱怨或四處要指導年輕人,除非年輕人不懂來請教;不要讓年輕人乃至周邊的人覺得,熟年隨年紀增長,反而人性及品格低落。
現在社會到處都有撒野的老人,像是只為文件說明不清楚,就在區公所或銀行窗口發飆,或抓住稍微擦到身的路人不放,被認為是「暴走老人」成為社會問題,那豈不是太悲慘了?
只是不暴走也不夠,儘管社會或人生再怎麼充滿不安,熟年也要積極去發現許多美好事物。
跟人接觸時,多看對方優點與經驗,跟別人說話時,先好好聽人說話,然後在任何煞風景的地方,也去尋找美麗或有趣的事出來。
雖然因為急性子,在日常生活裡不擅聽人說話,常會搶家人或朋友的話,但我自己是新聞界出身,據周邊反應指出,我在採訪時都非常專心聽別人說話,也有詳實記錄的習慣。
因此,我現在只好逐漸讓職業習慣變成生活習慣,否則會很討人厭,別人就不會愛跟我說話了。當然,只要有想去發現別人優點與經驗的誠意,就很自然會做到的。
後者要隨時去發現美好事物,那樣自己也會變得美好起來。我看許多日本美麗或氣質超優雅的極品熟年、極品老人都如此。
像2018年1月時,百歲的日本散文家吉澤久子,她從2017年2月到10月出版了7本書,我覺得她活得如此充實、快活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她不斷地肯定周遭美好事物,因此不會斤斤計較,就會發現每天都只有快活的事,而且只要有讓自己熱衷的事,就不會煩惱,心情不會老受影響,否則吃再多補藥養生也無效。
要如何不斷發現周遭美好事物呢?
掌握資源的在老人動不動就痛斥年輕人追求浪漫小確幸,其實是因為老人心中已經槁木死灰。小浪漫是生活中的必要調味,努力生活,努力追求無傷大雅的確幸,別理會那些把小確幸視為毒蛇猛獸的枯萎大人。
許多經濟上有相當餘裕的人,想多留點財富給子孫,即使打拼了半輩子,也還非常節儉,過度省吃儉用,也因此對於世間美好事物無法去享受,體驗非常有限,什麼都是為了子孫,因此也會對子孫有所要求。
世界隨著體力跟行動能力低落而越來越小,經常處於欲求不滿狀態,反而變成子孫的負擔,變成很不可愛的老人,如果不是看在遺產的份上,很多老人沒人想親近,這非常悲哀的。
熟年只要想通這點,留給子孫的財富少一個零,說不定對子孫還比較好。這輩子不是為了來還債的,更不是為了還子孫債的,不要太拼太省了。
打算留給子孫的份,用掉幾成在自己身上,像是出門旅遊或投入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或自己想做的社會公益,有讓自己能投入去做的目標,就自然會發現每一天都有許多美好事物出現,即使出現什麼狀況,因為有累積許多經驗,不會引以為意的。
自己過得充實快樂,就是給子孫最大的禮物,也能跟子孫分享自己的體驗,成為讓人跟自己見面、說話都是快活的事。
要發現美好事物,未必需要太多成本,像我的方式,就是透過鏡頭來發現。只要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出門就好了,隨處都會有許多新發現,我還另外加一個廣角小相機(手機加廣角鏡也OK),利於拍建物。
每天都拍無數張照片,有美麗花草山水,或是跟朋友的聚餐,或自由自在地享受的「孤獨的美食」等,也拍攝社會百態或是有趣的事物,比如奇特的自動販賣機、各種禁止標語牌、寫錯字的招牌等等。
因此,只要出門本身就很亢奮,也因此每次走錯路也不會沮喪、懊惱,除了賺取走路的步數外,也常因此有許多發現,這也是日文所說的「道草」(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因為別的事物而繞遠路了)的真諦吧!
許多熟年雖也拍照,但往往心力過度放在自拍上,就比較會錯過許多美好事物,或許稍微調整一下,試圖拍所見所聞也不錯。
發現美好事物的另一個要訣是學習,有持續學習與不學習的熟年,心態跟外觀實在差很大。我有位大學同學,幾年前把自己的家財賣掉,整裝到美國去讀長年想讀的神學、哲學,如此勇氣與決心很不簡單,能沉靜自己的心靈去讀如此需要思考的學問,更令我敬佩。
最近看到她的照片,比幾年前更年輕、更開朗,更讓人喜愛她。
當然,熟年背書包再去求學是很不錯的事,但並非人人能做到。持續學習的熟年顯然比較能發現美好事物,方式很多,我是每天閱讀大量書報雜誌,也喜歡逛書店買書,許多朋友則喜歡上教室學習,也有人是參加各種因興趣結合的社團,像是登山、騎單車、歷史探訪等。
不錯過美好事物,就是要有好奇心,有好奇心自然會想學習、探究,永遠有熱情與行動力,這對熟年而言,也是維持青春的利器。發現與尋找,永遠不嫌晚,現在開始就OK了!
--------
現在的老人或即將成為老人的熟年人都是享受過經濟高度成長、卡到較好位子的一代,不能期待年輕人做甚麼,而是反過來為年輕人多做點甚麼才行。
要怎樣才是有品的老人呢?千萬要注意:
一在公共場所遵守秩序,老人不是身障者,比年輕人更有排隊時間,別主張要特權;明明有力氣,別強要人禮讓,更別成群大搶位子,老人要有老人的餘裕。老人插隊無視他人didiro直直撞的原因是青光眼,出自【新聞挖挖哇】視力小偷青光眼?醫生為何說許聖梅三年內將失明?眼睛疾病原來這麼可怕? 20221216 來賓:黃宥嘉、許聖梅、梁惠雯、陳珮甄Selena、作家H
二不要動輒說現在的天下是自己那一代打拚出來的,其實大部分過度開發等負面遺產也都是老人拋棄給子孫的,要能反省而非邀功。
三我素我行,必須顧慮周圍處境,不是老人就可以死不要臉、不顧別人死活,甚至是邋遢不堪的。日本現在認為老人比年輕人更沒禮貌。
四老人別自以社會正義代表去多管閒事,其實都是藉口干涉、攻擊別人而已。
五老人別以「人生前輩」自居而四處要教導人,不是身為老人就值得他人尊敬,有力氣就不如好好照顧別的老人吧!
「人老了以後,是變得更有智慧,還是更加嘮叨不休,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對於生命的覺知程度。」 人如果在他的生命歷程當中,或者是生命的時間長河裡頭自己對自己,自己對世界的覺知範圍開始加深,變廣,智慧自然就會產生。但如果只是限縮在自己既有的覺知範圍內,就可能只會嘮叨地唸著八百年前的事情。所以如果愈老能夠活得愈清澈,才能夠成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
慮病症或稱臆病症,經常發生在中老年人,症狀是一直會擔心自己好像得了很多病,例如家人不在身邊陪伴開始抱怨牙痛,檢查發現牙齒沒有問題;稍微一有呼吸不順、心臟不舒服,就會想辦法去做心臟檢查。這樣的患者就是會一直不斷地反覆求醫、做檢查,也容易會對照顧自己的家屬構成很大的困擾,並且用掉很多醫療資源,可是到最後卻往往都找不出任何毛病。
在肺炎期間這類患者深怕被感染而不敢去醫院,最近陸續解除防疫措施後他們開始出現在各大醫院診所。
解決方法,廣設老人中心,例如因少子化停止招生的校舍可以改為松柏學苑,讓老人有去處,而不是直衝醫院診所。
------
資料來源:
隨時發現美好事物,當個「極品熟年」最快活!
老了千萬別沒品!
暴走銀髮族招架不住
蔡詩萍:中年過後,女人盛開如鮮花,男人認命如盆栽
慮病症
過度擔心染疫恐引發「慮病症」!醫:過度焦慮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 - 療日子健康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