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現況,經濟學人讀後感
Idle hands
The growing ranks of unemployed graduates worry China’s government
But some of the jobless may only have themselves to blame
A Sino-American bond, forged by Chinese students, is in peril
Plummeting Chinese demand for a US education will undermine American soft power
中國廣州中山大學2015年間高調宣傳挖角42名台灣籍博士任教,號稱年薪200萬台幣且配給公寓。當時應聘的一名學者陳龍飛,任職3年就被廣州中大不續聘,丟了教職的他,遷怒當時租借徵才博覽會攤位給廣州中大的台灣大學、師範大學。
既視感,台灣跟隨日本,中國跟隨台灣。台灣的大學現象,中國也有。預見未來中國跟現在台灣一樣,進行大學退場機制。
2019年夏天,中國創紀錄的產生830萬大學畢業生,這相當於整個香港人口。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採取更嚴格的簽證政策意味著2019年中國將近50萬「海歸」畢業生。中國遭受與美國貿易戰的衝擊,中國經濟正以近30年來的最低速度增長。與此同時,2019年中國公務員招聘人數減少至14,500人,是10年來的最低人數。
關於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北京教育諮詢公司MyCos發現,畢業後6個月內找到全職工作的人數比例從2014年的77.6%下降到73.6%。根據中國最大的就業招聘平台智聯招聘,新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從2015年的4800元人民幣降至2017年的4000元。
一位最近自北京大學畢業的學生講述了她今年早些時候被金融業公司解僱的經歷。她說雇主已將試用期從2、3個月延長至6個月。她解釋說:「在試用期內,雇主在法律上有權只支付正常工資的80%。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運用這種方式。」
畢業於鮮為人知的學院或大學的畢業生面臨更艱難的時期。北京北部招聘會上的幾位招聘人員承認,將「無名學校」cvs直接放入垃圾箱。部分問題在於近年來畢業生的平均素質可能已經惡化,大學數量從2000年的1,000多所增加到今天的2,700所左右,雇主經常將那些新名字新學校視為學店或學位工廠。
2009年,一位社會學家創造了蟻族一詞,但這個詞現在已經不再被廣泛使用了。租金上漲,加上對非法隔間公寓的打擊,已經導致大多數外省畢業生離開。
許多畢業生都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每個人都想立刻成為一名經理」。智庫中國就業研究所於5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每名即將畢業的學生有1.4個入門級職位空缺(不包括非技術工作),許多工作都在二線和三線城市。看起來,畢業生太過傲慢無法接受,人們稱之為「bat or bust」的心態,指的是「非進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不可」。中國政府勸告畢業生們謙卑,任何有幸獲得工作機會的人應該及時「簽下去」。
上述這些是中國國內的就業狀況,那麼國外留學狀況呢?很多中國人想要完成美國夢,想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拿到美國學位是很重要的。他們認為在美國可以學習到批判性思維、建立社交網路、並獲取學位的地方,這些將有助於他們找到工作或獲得綠卡。
Elle今年18歲,就讀於北京一所頂級高中的國際部,那裡的學費每年達到 16萬元人民幣(22,800美元)。她收到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在北京郊區喝咖啡,接受採訪時說:「澳大利亞是那些考試成績差的人去的地方;在加拿大,中國學生太多了,沒有機會說英語;至於英國,曾經在那邊的暑期學校,發現英國人對外國人感到冷淡;我喜歡美國,因為我認為在那裡,我被接受了。」
另一個觀點來自更大的群體:來自省級城市的中產階級學生,前往美國中等水平的大學。這個群體不太可能熱衷於西方自由,他們的重點是當他們回到中國與本地畢業生競爭時會提高學位的收入能力。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