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數年來定期為阿茲海默症患者舉辦
荷蘭一位失智長輩,總是帶著敵意,但當有人播放他熟悉的音樂後,他放鬆了,進而想起以前美好的生活。台灣屏東有位罹患巴金森氏症已二十六年的七旬婦人,早已不說話了,但當有人帶來大提琴,加上她先生的引導,她竟然開始唱歌、講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數年來定期為阿茲海默症患者舉辦「相約在博物館」(Meet me at MoMA)的活動。這個藝術治療的活動對於藝術作品的介紹與解析當然不同於一般的導覽服務,一位參與這個治療方案的神經學家對此解釋道,「藝術是如此多面向,所以,不管人們是否腦部受損,它都可以觸及其中的某些領域」。
以上的例子屢見不鮮,許多照顧者和醫師發現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的重要性,失智者與失能者可以透過感官快樂緩和病情。只是在現實環境中,卻仍有許多照顧家屬和專業照顧者,選擇採用藥物來照顧或治療。
雖然,這些患者的智識能力已經喪失,無法再回復,然而,透過這些藝術作品所產生的情緒性影響卻能喚起他們的感覺與聯想。在這類的藝術治療活動當中,特別是具象與敘事的主題以及富戲劇性與情緒性的內容,最受這些失智病人的喜愛。這個治療方案的目標,是要藉由觀賞藝術作品引發密集的情緒反應,並協助患者做相關的聯想。這些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參訪者在觀賞作品時,能完全擺脫邏輯與功能性的思考,不受既有的藝術評論影響。一項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觀賞與談論藝術確實改善了患者的精神活力與生活品質。
生病看醫生,是為了避免病況耽誤危及生命。但進入長照之後,藥物治療是否仍是唯一最佳的治療方式?在挪威、丹麥等國已經開始嘗試在長照、安寧照顧引入非藥物照顧,在醫療照顧之外,將失能者的生活照顧也納入,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周傳久,高齡友善新視界:觀察臺灣與他國的高齡者照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