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買車接送女方,並不應視為理所當然。若真的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女方到男友家吃飯該洗碗?
這種固著其實壓迫著每一個性別,而因為達不到這個標準而產生的挫折,就很容易轉換成對另一種性別的仇恨,厭男厭女情節由此產生。
有些事真的是要自己親身去做一次才會知道這些看似生活日常的小事,其實都是從很多煩惱與苦思中完成的。
改變傳統對男性的期待。台灣社會的父權性別文化不但壓抑女性追求個人成就的動機,也使男性背負過重的社會期待,男性其實同受其害,因為他們得處處小心地維繫「傳統的男子氣概」,深怕自己成就不夠高,收入不夠豐。
真的信仰「平等」,能夠發掘許多假性別平等的問題,進而照亮比邊緣之處更加邊緣的受壓迫者,才能夠稱上女性主義。
Quote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265797350101340&id=100000132604046&fref=nf
一切始於買車。
媽及爸撐著睡眼出現,問了一句:「都是我們來開車接妳,妳的男友呢?」
媽有點介意,之後,她屢屢在我面前提及鐵包肉跟肉包鐵理論。被媽叨煩了很久,我把壓力轉嫁到小男友身上,我問他,不然先提前購車吧,這筆支出再來看我們怎麼負擔。小男友露出為難的臉,那一陣子,我們各自看起了車子的不同品項,也時常吵架,有時吵彼此對車的偏好,有時吵購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有一天,我平心靜氣地問他,「說真的,你想要買車嗎?」他那張時常面無表情的臉,突然露出了孩子般的無依,「我想,但不是現在,我想要日後買自己更喜歡的車款,但是我怕現在不買,妳的家人會認為我不是個值得依賴的對象。」
我終於辨識到整件事對他的傷害。
這件事末了的收尾方式即是,我告訴媽,對於這方面的需求,由我自己來填補吧,男方買車接送女方,並不應視為理所當然。於是我得開始學習駕駛,以及開始觀察起購車的細節。當我開始經手這一切時,才發現一切都困難且迷離得不可思議(媽的車一落地就八折是要逼死天下的寶寶嗎),在那一刻我才完整地辨識出他的傷害,但他沒有說,沒辦法告訴我「現在買車是一件在經濟上以及心理上都帶來負擔的事」,因為示弱,跟買車一樣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